2025年9月21日,2025中国青年仲裁论坛暨第十三届“中伦杯”国际商事仲裁征文大赛颁奖仪式(以下简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和北京市律师协会联合主办,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共同协办。论坛吸引了百余位仲裁员、法官、律师、企业法务、学者和广大青年学生线下参会,近5000人次线上收看论坛直播。
论坛分上午和下午两个时段进行,上午的议程包括开幕式、主旨演讲、征文大赛颁奖仪式以及专题讨论环节,下午的议程包括两场专题讨论以及一场辩论赛。
贸仲仲裁院副院长解常晴,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张学兵,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杜焕芳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石宏、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王清友分别发表主旨演讲。贸仲仲裁研究所副主任粟撒主持开幕式。
(贸仲仲裁院副院长解常晴发表致辞)
贸仲仲裁院副院长解常晴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青年仲裁论坛以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仲裁力量为使命,既为青年仲裁人搭起对话桥梁,更见证他们从新锐力量成长为中国仲裁事业的中坚;青年仲裁人是时代浪潮中推动中国仲裁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希望青年仲裁人以全球视角对接国际规则,以专业能力夯实仲裁根基,在涉外法治建设与全球治理实践中展现时代担当;贸仲的蓬勃发展,为青年仲裁人对标国际前沿、开拓业务、融入国内外仲裁朋友圈提供了广阔平台;贸仲未来愿汇聚青春力量,携手各界,把青年论坛打造成为凝聚思想、共享经验、支持职业精进的重要交流平台,共促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张学兵主任发表致辞)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张学兵主任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伦律师事务所已连续13年参与和支持“中伦杯”国际商事仲裁征文大赛,曾经参赛的诸多青年人现已成各法律领域的业务骨干;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律师特别是青年律师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通过对国际仲裁规则的熟练运用,在海外案件中有效维护了中国企业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希望论坛和征文大赛挖掘和吸引更多青年法律人才投身仲裁事业,在仲裁舞台上大显身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杜焕芳教授发表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杜焕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仲裁事业的发展需要代际中国仲裁人奔赴向前。中国仲裁人要有理想和梦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思考如何在涉外法治建设中发挥重要力量,为促进国际经贸往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积极贡献;要有信心和决心,不断推进完善仲裁制度,投身中国从仲裁大国发展为仲裁强国的事业;要有耐力和行动力,不断思悟,知行并举,久久为功,扎实稳步建设中国国际商事仲裁中心。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石宏发表主旨演讲)
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石宏围绕新修订《仲裁法》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此次《仲裁法》修改意义重大,是贯彻实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仲裁化解纠纷作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仲裁实践突出问题、提高仲裁公信力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为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和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优选地提供法治保障的重要举措。他介绍,此次修法主要修改内容包括明确仲裁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涉外仲裁、临时仲裁、仲裁机构内部治理、仲裁员条件等方面制度,强化人民法院对仲裁的支持,推进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融通的中国特色仲裁实践创新。最后,他提出青年仲裁人要准确把握新修订《仲裁法》的核心要点,自觉遵守运用并在实践中贯彻实施好新修订《仲裁法》。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王清友发表主旨演讲)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王清友的主旨演讲以“致敬青年仲裁人”为题,聚焦青年仲裁人在中国仲裁事业发展中所需具备的核心素质。他指出,仲裁员、代理律师、案件经办秘书等青年仲裁人在仲裁各流程中应养成公正之心、善用公正之法、培育公正之能,并具体阐释了其中各项内涵外延。他强调,仲裁行业未来属于青年仲裁人,在从事仲裁事业之初要系好第一颗扣子,坚持正确的方向和价值观;同时要抓住机遇,提高专业能力和坚持职业操守,提升中国仲裁的国际竞争力。他呼吁,青年仲裁人应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锻造磨炼品格能力,做仲裁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者、仲裁界风清气正的守护者。
随后进行了第十三届“中伦杯”国际商事仲裁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各奖项获奖代表上台领奖并与颁奖嘉宾合影留念。
颁奖仪式结束后,论坛进入专题讨论环节。第一个专题讨论围绕“仲裁文书送达的效力和边界”进行。贸仲案件管理处原处长张烨担任主持人。
北京仲裁委员会业务拓展处(国际案件处)处长张皓亮从仲裁机构的视角、基于仲裁的特性分享了仲裁文书送达的注意事项,认为仲裁送达的核心在于“合理通知”而非实际收到。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德恒中东分所主任贾怀远围绕中东特别是沙特地区仲裁裁决的送达、执行及法律适用等关键问题展开分享,指出沙特法院注重“实际收到”而非“推定送达”。香港浩天信和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孙彦臣结合仲裁实践,强调仲裁员有责任关注送达全过程及后续执行,及时解决程序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私法研究所所长、副教授覃华平从仲裁文书送达涉及文书类型界定、送达主体责任、有效送达标准、效力范围及意思自治边界等方面对仲裁文书送达的效力作出分享。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蒋玉娟从仲裁代理人视角,介绍了送达环节需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并指出新《仲裁法》鼓励“合理方式送达”,实践中可纵深探索电子化送达默认规则以提升效率。
专题讨论二围绕“国际仲裁司法审查最新观察”展开,由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董箫主持讨论。
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副庭长梅宇结合法院新近案例及新修订《仲裁法》,对司法对于仲裁的支持与保障实践进行深度分享,指出法院将在支持仲裁与有限监督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众才国际律师事务所主持律师、特许仲裁员陈希佳通过分享两起涉台高标的仲裁司法审查案例,强调仲裁庭需履行确保当事人充分陈述权的义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剑玲结合国际仲裁司法审查新近案例,探讨《纽约公约》第三条对外国仲裁裁决承认执行的影响。北京汇仲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华芳结合新修订《仲裁法》,围绕仲裁调查令有关司法审查实践作出了分享。贸仲香港仲裁中心副秘书长王皓成从仲裁协议效力、裁决撤销、拒绝执行三方面,结合多起案例介绍了香港仲裁司法审查最新实践及有关注意事项。
辩论环节以“人工智能介入仲裁——提升裁决可预测性还是损害公信力”为辩题开展交锋。上海市方达(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彭竹担任裁判和点评人。正方嘉宾为北京市通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思洋、北京市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顾问张戴潆、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教授李建坤;反方嘉宾为北京科技大学法律系讲师武振国、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纪龙、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律师金子馨。
正方认为,AI通过大数据分析能提升裁决结果的可预见性,从而强化裁决的终局性。而反方则认为过度依赖算法预测可能固化裁判思维,忽视个案特殊性,从而损害个案公正。双方就此展开丰富而深入的辩论。环节结束后,主持人彭竹律师高度赞赏了双方辩手的优越表现,并指出,AI与仲裁的结合已是必然趋势,当前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规范与利用AI,以推动中国仲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专题讨论三以“‘双循环’育人格局下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为主题,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连斌主持讨论。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仲裁工作处三级调研员牟昱城分享了司法部近年围绕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开展的有关工作及重要意义,强调涉外仲裁人才是涉外法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国际商事争端的关键因素。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旗坤结合自身教学与实务经历,强调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需注意教学相长,应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模拟仲裁、现场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法律事务部助理总经理徐芊芊从实践角度出发,结合法律人才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标准分享了企业涉外法治人才成长路径。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晨分享了涉外律师人才的标准与培养方式,认为涉外法治人才应具备勤奋素质、批判与逻辑思维、领导能力、语言能力、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贸仲仲裁研究所案件经办人潘楚婧分享了贸仲携手多方,在品牌赛事建设、高校课程开设、接纳学生实践、派设实务导师、仲裁从业者培训等角度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最后,贸仲仲裁研究所副主任粟撒致闭幕辞。她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观众以及工作人员表达了衷心感谢,并对本届论坛各环节的精彩呈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提及仲裁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频,青年是传承过程中最具创新活力的载体,论坛对仲裁的探索和追求将永不止步。
至此,本届论坛在深度思辨、热烈交流的氛围中圆满收官。本届论坛不仅搭建了仲裁领域前沿观点碰撞的桥梁,更给青年从业者提供了展现专业能力、汲取行业经验、链接优质资源的宝贵契机,为中国仲裁事业培育具备国际视野与实战能力的新生力量,为推动中国从仲裁大国向仲裁强国迈进注入持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