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8日,“贸仲直播间”公益讲座大师讲堂系列第一讲如期举行。
贸仲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为首期讲座开讲致辞。王承杰表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和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和人才培养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应对维护国家安全稳定新挑战的需要,对于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及时有效、公正合理处理国际民商事纠纷,维护民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际主要商事仲裁机构之一,贸仲在国际仲裁领域持续深耕与拓展,积极提升自身案件管理、纠纷解决等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贸仲继2020年开设 “贸仲直播间:抗疫风险防范法律讲座”“贸仲直播间:民法典专题”系列讲座以来,获得各界人士关注与好评。此次,贸仲继续发挥专家资源优势,“贸仲直播间”再开“大师讲堂”系列讲座,邀请业界权威专家就当下法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为各界人士提供与专家沟通交流的平台。
本期讲座邀请了贸仲资深仲裁员、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专家委员会委员、亚太区域仲裁组织(APRAG)原主席杨良宜教授,讲解“中方在国际仲裁中致胜关键:掌握对抗制下的证据规则”。
讲座伊始,杨良宜教授明确了证据规则于国际仲裁中的重要性。证据程序是国际仲裁的重要构成,国际仲裁受普通法的影响较大,普遍适用对抗制下的证据规则,致使中国企业、中国律师在国际仲裁中通常易受环境、教育等多方因素影响处于不利地位。通过学习国际仲裁中证据规则的实务应用,理解、掌握证据程序运行思维,解决多元、复杂的实务问题,能够让中方在国际仲裁中把握取胜的关键。
其后,谈及“国际仲裁在证据程序上和国内仲裁的区别”时,杨良宜教授依托《证据法——国际规管与诉讼中的证据攻防》与《证据法——口头证据与专家证据》的核心内容为基础,阐明不同法律应用场景下法官、仲裁员、律师三者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承担,结合详细的真实案例,深入挖掘仲裁双方在对抗制下的心态与言行,为中方参与者增强证据意识,建立、健全证据思维体系,提高证据规则应用水平。同时,通过讨论“当事人不要在诉讼/仲裁中缺席”的原因、更换代表律师的常见误区、当事人紧密参与并监督仲裁的益处等要点,增加中方于国际仲裁中获得认可的机会。立足专家证人、事实证人等多方视角,多维度挖掘实务难点,从如何挑选有利的专家证人等层面培养中方判断与委任有国际仲裁认知、水平的律师之能力。此外,结合仲裁实务,综合对比国际仲裁与国内仲裁有关文件制作、文件披露、文书请求等程序的区别,为仲裁参与者构建清晰的证据法思维。最后,杨良宜教授延伸讲解中方在面临程序命令、仲裁裁决时应当规避的错误行为,避免法律人与仲裁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为采取适当的救济方式寻求最优解法。
本次讲座共计6000余人次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关注收看,获得诸多法律人的关注与反馈。贸仲欢迎各界人士通过贸仲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途径参与“贸仲直播间”,以期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国际化高端法律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