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粤港澳涉外法治论坛在广州举办。本次论坛以“为大湾区高水平开放提供法治保障”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主办,广东省涉外法治促进中心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广州校友会法学分会承办。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会长、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刘顺达,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广东省涉外法治促进中心主任肖胜方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杜焕芳主持本次论坛。本次论坛吸引了近300余名粤港澳大湾区涉外法律服务从业者及专家学者齐聚论坛,共议法治赋能大湾区高水平开放新路径。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余劲松以“加强涉外经贸争端解决机制建设,为大湾区开放与合作提供保障”为题作主旨演讲,围绕国际争端局势、企业争端预防及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建设等议题,深度剖析法治能力建设如何为大湾区开放合作保驾护航。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华南分会副秘书长金曦受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分享。
(论坛现场)
金曦副秘书长为与会嘉宾们介绍了伟凯律师事务所与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国际仲裁学院联合最新发布的第六版《国际仲裁调查报告》,并系统阐释贸仲在大湾区的创新实践成果:在财产保全领域,贸仲香港中心高效完成跨境保全申请转递与执行;在案件受理维度,近三年贸仲累计受理粤港澳大湾区仲裁案件3585宗,总争议标的额超1346亿元,其中涉港澳案件年均近200宗;在裁决执行层面,实现香港地区近100%司法认可率。三端协同印证贸仲作为跨境争议解决枢纽型平台的综合优势,为市场主体提供兼具国际公信力与效率的全流程服务方案。
(金曦副秘书长作主题分享)
本次论坛围绕“开放与合作:加强大湾区涉外经贸争端解决协同机制”与“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赋能涉外法律服务业”两大主题,与会嘉宾们立足己身实践,为打造大湾区高水平涉外法治提出建设性方案:一方面,通过完善仲裁、调解等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强化跨境规则衔接与法治协同效能,筑牢大湾区高水平开放制度基石;另一方面,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专业大模型领域的技术发展,以科技重构法律服务生态,为涉外法治现代化注入创新动能,合力将大湾区打造为兼具国际公信力与数字竞争力的争议解决枢纽。